招聘会系列:供求平衡 还需从学校找突破口
来源: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 日期:2013-10-23 浏览
  供求平衡 还需从学校找突破口   高校作为有色金属人才的重要输出口,这一环节决定着企业用人的素质和质量。然而,面对一方面毕业生一职难求,而企业却求贤若渴的供求矛盾局面,要找到突破口,还需要从培养人才的学校入手。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如何才能让人才最大程度上适应企业需求,成为了高校和企业需要坐下来仔细探讨和研究的话题了。   与企业搭成“立交桥”
  
  安徽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党委副书记吴军在招聘会上忙着与各个企业洽谈,他直言,来招聘会的目的是来“帮学生们找工作的”。吴军将学校的各大专业设置、学制以及毕业学生人数制作成册子,让企业对该校学生情况一目了然,在招聘会上,安徽理工大学与100多家企业交换了信息,并邀请到40多家企业前往该校招聘。这一举措,给学校带来的是更多的就业渠道,“这一系列的举措,目的就是要搭建起一个学校与行业、企业顺畅交流合作的‘立交桥’,鼓励各二级学院主动‘走出去’与企业对接;敞开大门把一大批企业‘请进来’,让学校、科研、社会服务与行业企业打成一片,最终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吴军说。   记者通过走访多家高校了解到,企业与学校搭桥、开展校园招聘会或宣讲会已成为企业吸纳人才、学校引荐优秀毕业生的高效模式,大部分毕业生都是通过校园招聘会找到心仪的工作。桂林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陈先华表示,学校与企业牵线搭桥的模式已实行多年,该校还通过召开专题型的招聘会,帮助更多学生就业。 校企合作成就业高效通道   高校是提供人力资源的优质出口,而企业是人才的最终落脚点。如何将双方更好地结合起来,达成双方互利共赢的局面,让学生更好就业、企业招到更多满意人才,从而达成供需平衡已成为校方和企业探索的一个新话题,校企结合的模式自然而然被更多的高校提上日程。“企业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人才”,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办公室主任王飙介绍道,该校一直践行的是校企合作模式,作为职业技术学校,采矿、选矿、冶金是该校的主要专业,该校通过与厂矿企业建立联系,根据这些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行订单培养,大部分学生毕业后能够被这些企业接受,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就业压力。   通过校企结合,不少企业成为了高校或技校的实训基地,因此,通过在实训基地的实习,学生们毕业后进入企业就更容易上手。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作为有色人才的出口重地,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该学院学工办主任王辉告诉记者:“我们学校对于实习十分重视,特别是我们学院的专业,动手操作能力十分重要,因此,大学期间的实习从大二贯穿至大四,大二开始认识实习,大三进行教育生产实践,大四则是毕业论文设计。通过这一系列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们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学历、技能只是求职“敲门砖”   大部分学生通过三年或四年的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有一定的储备,然而,对于有色金属行业来说,更重要的是脚踏实地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没这份毅力很难坚持下来。“一是有色金属行业专业性强,其他专业难进入,专业人才少;二是深造比例大,深造后大部分人才选择进入研究院、设计院或贸易性公司,愿意深入一线的人才少,这是导致有色金属行业人才缺乏的重要原因。”王辉介绍道。有色金属产业对各类人才需求量大,但采矿、冶金等由于工作地域偏、环境差、薪资待遇一般,而留不住专业人才。转行、深造导致有色人才供不应求,生产一线留不住人。   “一线如何留住人,除了企业应该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待遇外,学生们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专业只是进入企业的‘敲门砖’,如何利用好这块‘敲门砖’,在职业道路上有长远的发展,还需扎根基层,立足行业,从一线做起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积累实践经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当白领,很多人都是从‘蓝领’做起,通过努力一步步过渡到‘白领’的。”对于大学生扎堆往研究院跑,而不愿下基层,吴军给出了建议。